邮坛学术争鸣 集邮当然要“较真”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25

   2010年1月9日《集邮报》刊登了笔者撰写的《也谈集邮要百家争鸣》一文,主要就学术观点争辩上对事不对人的良好态度而感言。近来,邮坛争鸣之风渐盛,有为中银错片的发行量较真的,有为区票的某些问题较真的,有为邮展规则较真的,颇令人关注。所谓“争鸣”与“较真”,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两者相较,“争鸣”词义偏向于现象、态度等宽泛的层面,“较真”则直指问题的具体实质争论。鉴于笔者前文已谈了“争鸣”的态度,于此再就集邮“较真”说说心里话。

   谈到集邮“较真”,笔者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在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上读到的,大概是:“有两人来到海边,智者手指海里翻腾的浪花问:这是什么?另人答曰:浪花。智者则说:这明明是水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两个人的回答都不错,智者看到了本质,那人观到了表象。试想,如果两人就此能争执的话,结果会是那人不管智者怎样解释他都不认为自己有错。我读这则故事的感悟:与人辨知问题,一定要透过表层,从本质上思考问题,才能算是真知灼见!

   我们能够经常在集邮报刊上读到为集邮问题“较真”的文章,这不只是集邮者在学术研究上求新变通的征兆,也是集邮媒体广开言路的反映。学术“较真”的结果往往令我们集邮者大快朵颐,解决了多年萦绕在集邮者心头的疑惑和难题,重新创立了最前沿的集邮学术观点,当真是人人拍手称赞的好事!

但是,勿庸讳言,笔者也发现了争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有一些作者连篇累牍绕来绕去总是把思维固守在集邮问题的表层、简单的意象上,根本不去领会与其“较真”者的辨理,无法做到换位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冷场,话题悄然落幕,不仅没有达成新的统一的观念,而且辩论双方从此结下嫌怨。

   如何在可喜的邮坛学术争鸣氛围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可有两个方法可行。一者,是“较真”作者的自我觉醒。讲道理摆事实,自圆其说谁都会,然而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直接拿出真知灼见来就不容易了。这就要求“较真”的作者,要具备端正公允的态度,善于接受认知其它不同意见的思维方式,以及多年来对正确观点的判断感知能力,这些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左右着邮文作者观念、论点的正确与否。我的集邮老师,已故邮坛名笔孙成熙先生,在国内几十家集邮报刊上撰写了上千篇有见解的集邮文章,也遇到了不少“较真”。孙老判知对方断章取义,无的放矢的一般都予以有力辩驳;凡是对方言辞确凿的,孙老则很谦逊的撰文自我匡正,以求对读者负责,对得识辩方示敬。多年来,孙老的这种对待集邮学术争鸣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试想,如果每一位邮文作者,能像孙老那样尽量做到不迷信自己,不曲解他人,我们集邮界学术研究气氛将会更浓烈,学术观点将会更有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自我觉醒的达观,才不至于去搞一些无效争鸣,不浪费集邮报刊宝贵的版面。

   二者,有重大“较真”观点或话题的支持人和专家评议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见有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辩论会以及社会热门话题的辩论会,其论题大都是模棱两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博引旁征,末了的胜者是根据辩论双方理论是否充足而定。试想,我们集邮界的学术争鸣,也不妨借鉴一下,由有关集邮媒体或部门,专门或临时成立一个评议团,集思广益,反复辩证,以求解决集邮界悬而未解的特别是仅具两面性的集邮学术难题。

   总之,不管是在真知灼见上的坚持,还是在浮于表层的自我觉醒,都是集邮学术争鸣空气中的“有益菌”,笔者衷心希望,这种集邮学术较真的“有益菌”能在邮坛上蔓延扩散开来。作者:徐铭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