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方寸十余载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337

   经常有人问我,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你如此迷恋邮票,我总是淡淡一笑,却答不出个所以然。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可以将时间提到小学。记得那时,不经意间看到了那一枚枚五彩斑斓的邮票,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它,从此集邮成了我生活的休闲方式,陪伴我至今。从刚开始对集邮的七窍不通,到今天略晓其一二,在这十多年的集邮生活中,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留念的记忆。

   封片为媒,记忆生活 我的集邮萌芽和很多人是相似的,开始只单纯收藏邮票,后来集邮界的前辈告诉我,通过邮路寄递的封片更有价值,因为其中记录着诸多的邮政信息。所以,我从初中开始便慢慢把集邮的目光,从单纯的邮票转移到一枚枚实寄封片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确定发现每一枚经过邮路实寄的封片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信封上加盖的戳记都留下信件传递的每个脚步。所以在我的集邮册中,数百枚的实际封片有着数百个不同的故事,它们记载着北京奥运会的荣光,铭刻着抗震救灾的悲壮,续写着中华文化的传奇……相信,历经岁月的沉淀,必将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

   人们记忆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的选择将记忆书写在日记本里的字里行间,有的选择把回忆留在照片的每一角,而我选择用邮政的特殊载体来记忆生活的点滴。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会四处寻找邮局,从当地写一张明信片,盖上当地的一枚邮戳寄回家,作为我到此一游的见证。2010年8月,我前往上海参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区里、在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0层上空中邮局、在水乡乌镇我都通过邮寄明信片从那里寄出了美好的祝福,也为旅途留下一段美妙的记忆。

   我为戳狂,烙印古城 很多认识我的邮友都知道:倪俊峰是一个“集戳达人”,走到哪儿都不会放过盖邮戳的机会。是的,那一枚枚在其他人眼中并不起眼的邮政日戳,却带给我无数的欣喜和激动。

   对邮政日戳的关注,缘起2000年新世纪交替之际,邮政部门推出了加盖跨世纪邮戳的服务,利用邮政日戳上镌刻有地名,日期来记录新世纪的到来。因此,我发现简单的邮戳并非简单,邮戳上有地名,有时间,要是能集齐家乡泉州城区(指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的邮政日戳,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所以从2000年12月开始,我就踏上寻访泉州邮局的道路。

   转眼十年的时间里,每每假期,我都会独自一人骑上单车,穿梭在古城泉州的大街小巷中,去寻找每一家邮局的身影。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能体会。有时为了盖得一枚日戳,事先需要查找确切的位置,安排合理的行车路线,找到邮局之后有可能还会吃上“闭门羹”,这个时候就得耐心地向邮局工作人员说明解释,当心满意足地搞到想要的邮戳时,所有的辛苦都抛之脑后,唯有喜悦的笑容在脸上。

   翻看这些凝聚着我心血的邮戳,或许有的早已撤销,有的业已更名,有点已经易址,但十年间,收集泉州邮戳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通过一枚枚邮戳的更新,见证了泉州城市发展的轨迹。

   因为对邮戳的痴迷,现在走到每一个地方,我都要寻找“中国邮政”的身影,不放过任何一个盖戳的机会,手中那本“集邮护照”盖满了2000年以来,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的日戳。

   集邮集友,乐在其中 每天早晚各开一次信箱,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动作,或许信箱里就静静躺着远方朋友的祝福。集邮的缘故,我结识了很多邮友,有的虽不曾见面,却用过一次次的鸿雁传书,让我们彼此熟识。07年的一天,我收到一封陌生来信,落款:湖北荆州刘乐源。拆信一看,方知写信的刘乐源同学与我年龄相仿,也是痴迷集邮的80后男孩。从那时起,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有了共同的语言,彼此间经常交流集邮的收获,同时也在学习上相互勉励,在那段一起奋战高考的日子里,除了集邮的话题,更多的还有学习上的相互促进,我们经常交换资料,研究提高成绩的方法。后来,乐源前往韩国留学,而我则来到山水武夷,当在武夷山收到他从韩国的来信时,心中的那份感动犹如兄弟间的手足亲情。不久前,刘乐源作为学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世界大学生领导能力研讨大会,也不忘从马六甲给我寄来一枚明信片。

   此外,在集邮的这十余年中,我还与许多集邮的前辈结下了忘年交。泉州集邮界的很多集邮行家对我可谓是呵护有加,教会我许多集邮的知识,同时更让我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而省里一些集邮界前辈对我也是格外的照顾,省邮协宋晓文副秘书长、福州的林啸天老师、漳州的邹求栋老师、福建师大的叶惟华教授等等,他们都尽力为我提供集邮的平台,让我在集邮上比其他人少走了很多弯路。

   集邮,不仅仅是收获一枚枚邮票,结识的更是一位位值得深交的朋友,真是“集邮集友,品邮品德”!

   武夷邮缘,永远珍藏 记得1994年发行的那一套《武夷山》纪念邮票,第一次让我认识这“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在邮票设计师邹建军的画笔下,玉女峰、九曲溪、挂墩和高山草甸的丽景跃然方寸,使我对这方绿色山水充满了向往。大学志愿,我选择了武夷学院,终于有机会踏上这“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

   来到武夷学院,我幸会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主任赵健全副教授,是他助我在武夷飞扬起集邮的梦想。赵健全老师在当年在福建师大读书时,巧遇中文系叶帷华老师组织大学生集邮协会,痴迷集邮的他成为了福建师大集邮协会的第一批会员,并且成长为其中的积极分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老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之余,钟爱集邮的赵健全老师又积极组织学生、教工集邮协会,成为闽北,乃至福建同类学校中较早的集邮组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南平师专从延平城搬迁到武夷山,并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武夷学院。照理说,校园集邮的条件、氛围应当更为理想,但是来自社会新事物的总总诱惑和冲击,使得喜欢集邮的大学生愈见稀少,武夷学院集邮协会也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2008年,适逢武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南平市集邮协会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集邮展览”安排在武夷学院。当时,作为大一新生的我,涌起复建邮协的想法。利用国庆长假的几天时间里,我拟好方案发给赵健全老师,他在看了我写的策划书之后,给我回复到:“总体感觉很不错,没想到你年纪轻轻,能写出如此完整的策划书。我很高兴,多年来我一直找不到这样的人,看来你我是有缘。我会大力支持这一工作的。”看到老师这样的话语,顿时给我莫大的激情和勇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招兵买马,筹措经费,创造条件,终于在校庆即将到来的时候让集邮协会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策划了一些校园题材的纪念封片,刻制了多款纪念戳记,举办几小型邮展,出版了属于我们《武夷邮苑》,虽然称不上学校最活跃的社团组织,但是通过集邮协会尽力让更多同学喜欢上邮票,加入到集邮的队伍中。

   如今,我更期待今年10月22日《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在武夷山的隆重首发。为了这套邮票的顺利发行,从选题申报、邮票设计等等,南平可以说是“举全市之力”,促“朱熹”邮票发行。我有幸见证了南平申邮的过程,看着闽北邮人为了这套邮票卓越的远见和勇气,让我深深地感受到300万闽北人对朱熹荣登方寸的热盼,而我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朱熹”邮票的发行,希望能借此在校园中再掀集邮热潮。

   时光荏苒,再过一年,我即将结束在闽北的生活,完成在武夷学院的学习,踏上新的征程。此刻,除了道不尽的感谢,还有那诉不完的万千不舍,舍不得我们一起复办的学院集邮协会,舍不得我那可亲可敬的师长。集邮,让我的大学生活比其他人,更多一份精彩与乐趣;可以说,集邮,让我对闽北这方山水葱茏的绿色圣地,更多了一份留念。集邮的过程中,这段“武夷邮缘”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爱上方寸十余载,一枚小小的邮票,带给我的是生活的轻松与愉悦,收获的是知识与友谊。或许,在很多想我一样的年轻人眼中,集邮已是“老古董”,但是越老的文化,蕴含着更多的味道,所以我坚定做一名“集邮达人”,让方寸成为我生活的永恒。作者:倪俊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