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福建邮花》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78

   著名集邮大家郭润康先生曾言道:“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在我集邮的道路中,一本邮刊惠我以邮识,给我莫大以鼓舞,这就是即将迎来创刊百期的福建省集邮协会会刊——《福建邮花》。

   记不得第一次翻阅《福建邮花》的准确时间,只依稀记得是在我初中的时光。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泉州市集邮协会拿到一期新刊,第一次见到《福建邮花》的芳容,也是从那一次开始,我从这本邮刊中习得诸多邮识,也从中认识了宋晓文、何大仁、邹求栋、林建国等一大批福建集邮家的名字。而最让我感慨的是每期《福建邮花》除了刊登一大批集邮前辈最新的集邮学术文章外,还给不忘给新人留下了一片天地。

   除了收藏邮品外,我偶尔喜好写点邮文,记录集邮中的体会,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但因为自己集邮时间短,邮识浅薄,所以经常只是把这些文章发表在自己的QQ空间或是个人博客中,没有足够的底气将其投向专业的集邮刊物中。每每看见《福建邮花》中的新人作品时,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自己的文章也能出现在《福建邮花》上?

   直到2009年,我在大学选修了《流行时尚:文化与批判》这门课后,写了一篇《让校园集邮插上流行时尚的翅膀》的文章作为期中考核的作业,得到了授课的赵健全副教授的肯定后,经过稍加修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给了《福建邮花》。说实话,发出邮件后我并没抱太大的希望,原因在于我是新人,文章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文字水平都不敢与众多集邮前辈相较。而令我意外和欣喜的是在2009年第4期《福建邮花》的“老青少集邮”栏目中,竟然刊登了我的拙文,这是我在《福建邮花》的处女作。从那刻起,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福建集邮界对青少年集邮的重视,这种关怀不是停留在冠冕堂皇的案头文件上,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中。

   有了这初次的露面,给我更大的信心写好邮文,利用大学的闲暇,今年5月我又撰写了邮文《集邮进校园,共促文化与教育双赢》,略论了我对当前校园集邮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结果又一次幸运地被发表在《福建邮花》中。仔细翻阅几期《福建邮花》,我发现基本上每期都有新人新作,这些新人或许在集邮研究和习作上都略显稚嫩,但是《福建邮花》总是不吝惜版面,腾出一席之地供他们畅所欲言,这可谓是值得鼓掌的好做法。对于很多集邮新人,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大学生集邮者所写文字,所论观点,是很难一步登天地上《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等全国性集邮刊物的,正因如此,就需要一个像《福建邮花》这样的平台来锻炼,为年轻集邮者提供成长的机会。难怪乎,漳州邮协的邹求栋老师为此举叫好!我想,在当今青少年集邮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此番做法毕将促进福建青少年集邮的繁荣与发展。

   说起《福建邮花》的内容,最吸引我的要数听宋晓文老师讲述那一枚枚邮票设计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每期新刊到手,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阅读“邮票设计”这个栏目,在字里行间中寻觅每一套邮票在选题、设计中的故事。通过这本刊物,我了解了许多邮票设计师在邮票设计中最真是的想法,也时常有机会看到一些邮票的设计图稿,更羡慕作者能够与诸多邮票设计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正是在《福建邮花》中的积累,才让我能在学校邮协新邮鉴赏中侃侃而谈。

   身为福建集邮文献的老大,《福建邮花》同样是全省九地市邮刊的楷模和典范,亦是编撰者们的航标。在《福建邮花》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省各地集邮刊物的发展,《泉州集邮》、《漳州集邮》、《闽西集邮》、《百城集邮》等地市集邮刊物纷纷由报纸形态跃升为杂志型,内容由简变丰,办刊规模从小变大,八闽大地呈现出一派邮文并盛的喜人景象。

   光阴荏苒,回想当年,从起初1982年的《福州邮花》演变为今日的《福建邮花》,从最初的手工油印本到现在装帧精致的杂志,《福建邮花》走过了近三十载春夏秋冬,见证了八闽集邮的每一个历史时刻,凝聚着福建邮人的智慧与汗水。创刊百期实属不易,在《福建邮花》迎来创刊100期之际,我由衷祝愿《福建邮花》沁香溢八闽!作者:倪俊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