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票幅的计算与齿孔形制无关"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70

   2006年8月4日《中国集邮报》第6版裘真先生的《票幅的计算与齿孔形制无关》一文对笔者提出的“分离票幅”的名称提出了置疑。笔者认为,概念的提出在于其存在的意义,“齿尖票幅”和“分离票幅”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不干胶邮票的特性很重要,缺一不可。“分离票幅”实际上是指邮票平均分割面积。除了一些非常简陋的印刷技术印刷的邮票外,邮票中心图案绝大多数都是均衡排列的。这个概念可以覆盖所有的邮票,包括湿背胶邮票(无齿、点线齿、传统齿孔、线式、梳式、棋盘式)和不干胶(直线、曲线、圆弧、波浪线、模拟齿孔、不规则曲线)等及其结合。“邮票平均分割面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以此比较所有邮票的实际大小,并且考察实际打孔带来的票幅差差异。

   它存在的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1.对不干胶邮票的独特存在价值

   从2004年《国旗国徽》不干胶邮票发行起,笔者就思考如何计算不干胶邮票的票幅,发现了不干胶邮票公布的票幅都体现了邮票之间的平均分割的面积,而非加上重叠的部分。笔者并发现了不干胶邮票齿孔独特的“旋转的中心点(邮票平均分割线)之间,齿孔以1/4为倍数”的特性,由此给出了不干胶邮票齿孔度数的计算方法。这里需要的数据是“分离票幅”而非“齿尖票幅”,裘真先生也承认笔者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这说明了“分离票i短”概念存在的意义。

   2.可以推广到早期的线/梳式齿孔邮票和无齿邮票

   早期的线式打孔技术很糟糕,经常导致实际票幅时大时小,人们就想到用图幅表示,但这种表示方法只反映了图案的大小,并未体现邮票实际的平均分割面积。而其实,使用邮票平均分割的概念,就可以一一标注它们,并且可以以此衡量实际票f幅是否标准。到了梳式打孔时代,也会因为打孔便宜导致票幅变大或变小,如1994—18《长江三峡》。但无论其实际票幅多大,平均分割面积是不变的。对于无齿邮票,更是如此。无齿邮票实际票幅完全取决于操作者的剪刀,但是其平均分割面积,仍始终不变,而且成了是否变造的判断依据。

   3.国家邮政局的做法恰好印证了该概念

   裘真提到的“对权威不能迷信,对概念必须牢记”确是真言。国家邮政局对邮票齿孔的预报,向来错误百出。但是它对不干胶邮票票幅的预报,并未给出裘真先生所需要的“票幅”(也就是我提到的齿尖票幅),而是与湿背胶邮票同一个数据。这说明两点,一是国家邮政局预想制作的不干胶邮票的大小是和湿背胶一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干皎邮票“分离票幅”与对应的湿背皎票幅一致;二是国家邮政局未考虑到不干胶邮票犬牙交错的特性和交错的幅度。

  再以《犬》不千胶独特模切方式来比较两种标注方法的优劣:

  《犬》模切的独特方式,是四周为直边,具体到单枚票,则会出现两边是直边的情况。直边一横一纵均为77毫米,正好是33和44毫米。若要坚持标注其“齿尖票幅”,则是“分离票幅”加上对应边上半“振幅”(因为两个直边是“分离票幅”的位置)。而安徒生的“齿尖票I恒”则为“分离票幅”加上犬牙交错的一个振幅的距离,那么标注起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数据。即使是同样“分离票幅”的邮票,也可能因为犬牙交错的程度’不同,而导致“齿尖票幅”的不同。我国的这四套不干胶邮票的齿孔,实际并非弦状波,而是由半圆相切组合而成,当其齿孔度数变大,也就是齿孔变疏的时候,其“振幅”将变大。笔者将邮票以600线(dpi)扫描进电脑,用Photoshop提供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安徒生童话》的波浪振幅为1毫米,“齿尖票幅”为34×45毫米。而《犬》的波浪振幅为o,7毫米,“齿尖票幅”为33.35×44.35毫米。这样的“齿尖票幅”数据意义不大,还不如均以“分离票幅”标注为33×44毫米。

   裘真先生对笔者文章的商榷点,主要在笔者将之称为‘齿尖票幅”。笔者认为,严格按照裘真票幅的观点,“分离票幅”确实才算真正的票幅。但恐怕裘真先生不可否认不干胶“齿尖票幅”和“分离票幅”的存在和区别。唯一需要改动的,就是将其名称修改一下,笔者试着将“分离票幅”改为“邮票平均分割面积”,不知是否妥当?

   笔者认为,若有可能,可将之前的以图幅为标注的邮票加注“邮票平均分割面积”的大小,而不干胶邮票,也加注“邮票平均分割面积”和振幅的大小。这样就建立了统一的标准。文章来源:中国集邮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