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中国油画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67

   中国油画至今已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历史。早在20世纪初,李铁夫、李叔同、冯百钢、颜文梁、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先驱者们,将西方艺术引入本土,并致力于寻求油画民族化之路。小小方寸则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

  50年代,大量油画被搬上邮票,最著名的当推《开国大典》(纪71)。这幅巨作以它宏大的气势、庄严的构图、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似锦前程和无限生机。5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出现大批做出重要成绩的油画家。如以创作《血衣》著名的王式廓,就曾有《参军》(纪115之四)、《井冈山会师》(纪41之二)等作品录入方寸。许多油画家涉猎历史题材,以特有的深刻而丰富的油画语言,记录了中国人民历尽坎坷、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如纪36李宗津的《强夺沪定桥》、黄丕显的《过雪山》、纪41莫朴的《南昌起义》、彦涵的《东渡黄河》、纪74庄子曼的《强渡大渡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过,50年代的油画邮票,多是单色画面,雕刻版印制,基本上失去了原油画色彩绚丽的面貌。60年代载入邮票的著名油画有:高虹的《决战前夕》(纪109之一)、何孔德的《毛主席在著作》等。

  在"文革"开始后的恶劣环境中,一些为数不多有机会拿起画笔的画家,只能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一展才华,尽管他们的作品多少带有"文革"痕迹。其中有一件代表性作品:汤小铭的《永不休战》(J.11之二),描绘了坐在病榻上的鲁讯半身像,笔触准确而精练,色彩沉而不闷,在"红光亮"画风普遍流行之时,此画给予人清新之感;还有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文12),曾被树为"样板画"。此画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油画创作存世,受到后人关注。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掀开新的一页,邮票设计同样出现丰富多彩的面貌。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画室的专业设计家黄里首开先河,80年代初以油画形式设计的风景邮票T55《西双版纳风光》的面世,一下子引起人们关注。这套邮票以精美的构思、浓郁的色彩,生动再现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美丽风光和迷人境界。继之又有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创作设计的T.64《石林》,发挥油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并追求"写意"画风,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云南石林的诗情画意。第一次以油画形式设计人物邮票是J.133M中孙中山先生半身像。80年代中国古典写实画风执牛耳者,是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画室主力教师,尔后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院长的靳尚谊其造型端庄,手法细腻,表现了革命先驱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力量。接着又出现J.138叶剑英肖像画,是画风受靳尚谊影响的青年油画家杨飞云等人的作品。进入90年代,以油画专门设计邮票屡登方寸。如杨顺泰的"宋庆龄"(1993-2),魏楚予、彭彬的"毛泽东"(1993-17)等,姿态生动,手法写实,魅力独特。

  80年代以后反映到邮票上的大幅中国历史题材油画有:J.107之二的《到达陕北》(赵域),1996-29之二《三军大会师》(蔡亮、张自嶷)和1998-24"三大战役"中《运筹帷幄》(伊戎生)、《攻克锦州》(伍梦璋、张宏赞、李树基、广廷勃)、《决战淮海》(陈其、赵光涛、陈坚、魏楚予)、《解放北平》(张汝为、邓家驹、吴长江、沈伊)和《支援前线》(崔开玺)等。当然,具有严谨细赋画风的大画幅油画,确具有其它画种难以相比拟的艺术魅力,但如何考虑画面取舍和加强印刷效果,至今仍是邮票设计及印刷部门需要继续解决的课题。

  中国油画在百年历史中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在新中国邮票上得到充分反映,有些也被搬上外国邮票。例如1999年古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发行的邮票,图案就是5幅历史题材油画:高虹的《秋收起义》、黎冰鸿的《南昌起义》、高泉的《过草地》,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朝鲜199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邮票中也有《开国大典》古巴1999年为纪念中国'99世界邮展专门发行《中国当代绘画》,其中油画作品有两幅:靳尚谊的《人体》和陈逸飞的《浔阳遗梦》。

  进入2000年,油画再上邮票,这就是油画艺术家陈逸飞的"陈云",以陈云不同时期的头像、半身像为图案,真实地概括了他的革命一生。陈逸飞以几近炉火纯青的西方传统技法,融入东方精神,再为方寸艺术增添光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