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画《梅雀双鹰图》修复记


91邮票网 2012-07-04 13:35:16 浏览量:444

《梅雀双鹰图》修复前(局部)  《梅雀双鹰图》修复后
  郝国栋

  近日,新闻说到台北故宫(微博)正在举办明代宫廷花鸟大家——吕纪的藏品特展,联想到最近手头修裱的一件同时期的工笔花鸟作品,颇感巧合,因为友人嘱我所修裱的这件作品的作者并非他人,正是吕纪的外甥——叶双石。

  吕纪(约1435年-?),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弘治初年,被征召至京师,任命为武英殿侍诏(明代宫廷画家职位)。其画工精美,深受明孝宗的喜爱,从此名声大噪,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与明代中期另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林良并称“南林北吕”。是明代院体花鸟派的代表人物。可惜的是,吕纪膝下并无子嗣继承他的衣钵。只有两位侄子吕高和吕棠继承了他的绘画风格,而另一位同样精于此技的人便是他的外甥叶双石了。

  这天,一位朋友带着一件包得很仔细的画卷来拜访我。说是一幅明代的画作,只因年代过久,已残破得十分厉害。我将包布打开,一幅栩栩如生的绢本工笔花鸟佳作赫然眼前:虽然画面早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斑斑驳驳,但仍可辨得画面中一棵老梅虬枝盘结,而枝头处却新花朵朵。画面中央的枝头上昂立着一对蓄羽欲飞的雄鹰,昂然的神态加上逼真的翎羽,给人以极强的蓬勃向上之感。上方的枝头处还有四只惟妙惟肖的喜鹊,或低首作凝视状,或扬喙似倾听状,又或回顾梳理羽毛状,好一幅巧夺天工、生机盎然的《梅雀双鹰图》!待看边款,只见画幅左侧边用小楷轻落“双石画”三字。

  只可惜画作毕竟来自于明代,少说亦有500年的历史。饱经风霜,使得整个画面早已变成了古画独有的暗黄色,且画上墨迹剥落严重。因为是画在绢上,不少地方也已出现破损和绢丝断裂的现象。若还不进行妥善的修复,这件珍贵的花鸟佳作必将毁于一旦。

  画的尺寸很大,长195cm,宽98cm。在明代当时可算是一幅巨作了。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此大尺寸的绢本工笔画,到哪里去找尺寸与之相匹的熟绢来修裱呢?我想到了利用“网网绢”来代替。“网网绢”是一种质地轻薄的生丝绢,比起熟绢来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一般在揭裱古字画时用作绢本画芯的补绢,时常代替宣纸以起到保护画芯的作用。

  修裱一件古画,等于就是将一件年代遥远的画作重新以最初的面貌装裱。那么比较大的障碍便是要将旧时先人反复装裱过的痕迹去除。这是一个相当繁费的过程,须经历许多复杂的工序:先用开水将画作浸透,使画芯和之前裱褙的材料在受热后产生分离。接着要把水吸干,此时画芯因为失去了原先装裱托层的张力而变得相当柔软,于是就要用水油纸刷上一层薄浆糊覆在画面上加以固定。接下来便是清理画芯了,须用镊子和手将残存在画作上原有的装裱纸张或补绢一点点揭除,这一过程要十分小心,任何的马虎大意都将会使脆弱的画作遭受破损。等一切都处理完毕后,则把先前准备好的网网绢托裱上去。余下的工序便是要将新托裱好的画芯进行全色和接笔,这是为了保有一张古画原来的面貌而把画面上一些剥损的墨迹用笔补全,但又要使其不失应有的古色古韵。简单说来就是“画面视则如新而气息一识高古”,如何掌握个中平衡,实是多年工作经验的反复积累。最后,为了让这件作品能保存得更久,我又将宣纸裁成一条条极细的纸带,褙覆在画面绢丝的裂纹处,这样就不会再有断裂的现象了。此后,砑装成轴。

  修裱这件珍贵的作品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其间虽然辛苦,但心中亦充满了快乐。不但是因为帮上了朋友的忙,更多的是因为对于一个文物修复者来说,能运用自己的技长使得一件古代艺术珍品不至于流失而甚感欣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