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灯塔》走向世界——参加上海华夏专题邮会而感


91邮票网 2012-06-03 23:56:48 浏览量:413

我的五框《灯塔》专题邮集有幸于2006年参加“德胜杯”全国专题邮展首次露面后,于2008年参加南昌全国邮展获镀金奖,2009年走出国门参加首尔“韩国2009”第27届亚洲国际邮展获大镀金奖,并在2010年里斯本“葡萄牙2010”世界邮展上再获83分。短短几年时间里,《灯塔》从一框扩至五框,从全国大银奖至亚展大镀金、世界镀金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除自身加强集邮知识学习、专注邮品收集外,主要得益于上海浓厚的集邮氛围,尤其是参加上海华夏专题邮会(以下简称上海华夏会)后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邮友共同提高的结果。

在加入专题集邮组织之前,我并不知道上海有众多的民间集邮组织,只是一个人孤独地搜寻灯塔邮品,也没有专题集邮老师面对面的指引以及同好之间的相互促进交流,吸取的集邮知识主要来源于集邮报刊。当获知北京成立全国性的华夏专题邮会信息后,我便写信去联系,申请加入华夏专题邮会。所以,我是先入北京的总会,然后在2004年参加上海华夏会活动的。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聆听了多位老师的专题讲课,经众多专题集邮高手的指点,自己在集邮知识、邮集组编、邮品选择等方面大为长进。我的《灯塔》一框邮集正是在邮会的鼓励、鞭策下组编而成,参加2005年上海集邮节一框邮展后,经修改获得“2005第二届济南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平面类一等奖和《集邮报》主办的“首届网络一框集邮展览”钻石奖。

2006年初,我的《灯塔》邮集向五框方向扩展,编组的第一稿展品参加了中国海员集邮协会在上海举办的“纪念中国海员工会成立85周年集邮展览”。上海华夏会组织部分会员对我的展品进行了专门点评,并在随后的月度例会时再次进行讲评。资深专题集邮专家和众多会友们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讲评,为《灯塔》五框邮集今后的编组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笔者的华夏会会员号是“沪020”,上海华夏会成立十年至今,会员人数近40人左右,她是一个严格控制人数的精干组织,申请加入上海华夏会者必须要有一部专题邮集。如果说国内集邮者粗分为“组集参展者”、“快乐集邮者”两大类的话,上海华夏会多数会员则是严格遵照国际集邮组织FIP规则去收集、整理邮品,以探讨研究专题邮集编组、积极在各级邮展中争夺奖牌为目标,自觉地尽可能将集邮爱好当作一项业余时间的“事业”来对待,追求珍罕邮品的收集和邮集编组的上档次,涌现出施邑屏的《贝多芬》与《体操》、柳光明的《自行车文化》、鲍立方的《石油》、陶彦的《帆船》、陈忆时的《儿童》、徐浩杰的《蒸汽机车》、蒋湘元的《走进港口》、顾金花的《月亮》等多部在全国、亚洲、世界邮展上获高奖的展集。当然,上海华夏会会员也尝试组集传统、税票、邮政用品、一框、现代等多个类别的展品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编组的党史等邮集在基层、社区各类邮展中忙得不亦乐乎,自娱自乐,同样达到“快乐集邮”目的。

2007年5月和2008年11月,笔者两次与上海华夏会同好一起参加在杭州、洛阳举办的国际邮展培训班学习,面对面地直接聆听国际集邮专家关于专题集邮等类别的讲课,汲取了专题邮集编组的“真经”,并与同好们一起观摩、探讨了2008年南昌全国邮展和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上展示的高水平专题邮集,应该说参加上海华夏会对自己集邮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我的《灯塔》邮集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要感谢上海华夏会热心集邮服务的带头人王如群会长及其管理团队。每月一次的集邮例会活动,王如群老师不顾年老体弱、放弃照顾住院的病儿,精心组织每一次的集邮活动,不仅安排有专题集邮讲座、邮集点评、信息通报等丰富的内容,还不时邀请刘广实老师、唐无忌老师等讲课、指导。在上海华夏会安排和王如群老师关照下,我的《灯塔》五框邮集还得到国际评审员常珉老师、刘广实老师以及唐无忌老师、施邑屏老师等的专门点评。在参加韩国亚展后,唐无忌老师对展品的英文说明作了仔细校阅,修正了不少不该有的错误和笔误。我还要感谢徐金德、王晓舟等团队会友,是他们向我及时提供国外灯塔专题邮品的拍卖信息,让我能够获得收集更多珍罕邮品的机会。

上海华夏会还在每次竞赛性邮展后,为会员获取参展邮集的评分表,使大家通过对评审小分的分析与比较,获知各部专题邮集的进步及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更有侧重地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方便。我的《灯塔》邮集虽已四次参加竞赛性邮展,能够在高手如林的欧洲世界邮展上粘金,是对我专题集邮的鼓励。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做好我的灯塔集邮,感谢上海华夏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