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集邮热情:方寸天地间的全民文化盛宴


91邮票网 2012-05-17 12:23:37 浏览量:157

随着电子邮件、快递的通行,贴在皮黄色信封上、泛着古早味的邮票渐渐飘离了人们的视线。不过,在长乐,老人把它搬进了老年大学课堂,企业家以“票”会友,小朋友则干脆自己动手设计邮票。邮票以各种有趣的形式重新出现在长乐人的平日生活中,绽放出全新的生命力。

老年大学里的集邮往事

李齐品没想到,老年大学的集邮班连续办了7年,学员越收越多,今年达到了56人。每周一次课,台下几乎坐得满满当当。有时上课还会收到学生递上来的小纸条,说他哪个字读错了,要改。递纸条的学生不是别人,就是他的老伴、被长乐集邮协会评为“集邮贤内助”的郑燕娇。

50多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齐品被分配到长乐城关中心小学当辅导员。课上,他用邮票做贴片作为辅助教具给同学们上课,时任副校长的郑燕娇有时来旁听,听着听着就爱上了集邮,也爱上了李齐品,顺便还养成了递纸条“纠错”的习惯。

1935年,李齐品出生于一个印尼华侨的大家庭,幼年时代回到长乐。回想起自己亲手接收的第一封侨批,李齐品依然清晰地记得上面画的有一头印尼斗牛。精美的设计让少年时代的他从此对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收到海外寄来的信件,他都欣喜不已,小心地把上面的邮票剪下来,从此养成了集邮的习惯。

上学后,李齐品主动到学校传达室帮忙送信,为的就是向同学询问信件上的邮票还要不要。每逢节假日,他便取出节省下来的助学金到离家30公里远的福州邮局购买邮票,或到市工人文化宫邮币卡乐园淘宝。这些集邮往事不止是李齐品一个人的经历,其实也是老一辈长乐集邮爱好者的集体记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老百姓手里有了点积蓄,长乐民间开始兴起专题邮票的风潮。还是领着工薪的罗道光坐不住了,因为资金有限无法购买到心仪的邮品,他决定为此辞职“下海”。几年下来,他挣下的积蓄全部被用在了集邮上。为了提高集邮的水平,他报名参加了福州市和常州市邮协联合举办的培训班、石家庄高等专科学校的集邮学函授。全国高水平的邮展他看了个遍,手里常拿的只有两样东西,一块面包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罗道光在邮展上常一掷千金,却忘了给自己留回家的路费,向邮友借钱买硬座车票回家成了家常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道光搜集了近3000张世界各地与帆船相关的邮品,并从中精选出500张,制作出了一部名为《帆船》的邮集。这套邮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获得全国邮展金奖、世界邮展大镀金奖等大奖,让罗道光在集邮界一炮打响,也开了长乐集邮在国内外顶尖邮展获奖之先河。

企业家的集邮发展基金

每年春节开假后的第一天,长乐经纬集团创办人林梅燕不是去公司,而是到长乐邮协“报到”。正月初七这一天,长乐市委书记和市领导到邮协跟长乐企业家拜年已成惯例。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完邮协未来一年的计划后,才进入长乐经济开春规划发展的讨论。很多人不知道,在长乐企业界以“票”会友是件时髦事。企业家们正儿八百地谈完生意,喜欢掏出自己珍藏的邮集互相交流。你来我往,集邮的企业家就越来越多了。

2007年,热衷集邮的林梅燕牵头成立了个长乐集邮发展基金。当地的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鑫海钢铁集团等20多家企业加入,共募集资金120万元,由企业家、邮政局、集邮协会三方代表组成了“长乐市集邮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采取保本用息、长期运转的模式来管理集邮发展基金。基金每年分红的9万元全部用于协会的运作,包括聘请省内外集邮专家来长乐讲座,奖励在各级邮展中获奖的长乐邮协会员等。基金成立以来,会员邮集参展获奖达152人次。

不过,林梅燕认为,与其说是长乐企业支持集邮文化发展,不如说是两者相互映衬生辉。这两年,长乐相继以本地支柱产业为题材,制作了专题邮集《纺织》、《钢铁》,均获得福建省邮展金奖,无形中通过邮票提升了长乐本土产业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做了个“最雅致的广告”。

林梅燕的儿子林捷凌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接手企业,现在是公司总经理。让林梅燕喜出望外的是,子承父业的不只是企业,还传承了他的集邮“家业”。儿子小的时候,林梅燕就从世界各地带回邮票作为礼物,邮票成了儿子看世界的一扇窗户。长大后,林捷凌的集邮爱好一直没断,经常和邮协的老专家合作,一起完成专题邮集的制作。2009年的世界集邮展览上,林捷凌的专题邮集《风》获得大镀金奖。

孩子们的少年邮局

走进长乐吴航中心小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座绿色的邮亭,上书“吴航少年邮局”。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福州地区首家少年邮局一年的业务额有6万元。有趣的是,它的局长只有11岁,是吴航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张博文,两个副局长也都是这里的小学生。三位局长是通过演讲竞聘上岗,由长乐邮政局正式发文任命。

每天下午的1点30分到2点整是局长们轮流当班的时间,主要是卖邮品、报纸杂志,以及办理寄信等业务。年末岁初通常是邮局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同学们喜欢在这里寄明信片,为的就是信封上“吴航少年邮局”的那个邮戳。

校长王长雄告诉记者,学校开设邮局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的接触邮票。长乐的许多家庭都有集邮的传统,这些孩子耳濡目染,有的自己也攒了不少邮票。学校不仅指导孩子们集邮、编邮集,还教他们自己动手设计邮票,写集邮征文,一张小小的邮票可以涵盖许多教学内容。

去年,在“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上,吴航中心小学6年级学生罗雅婷获得了青少年类别大镀金奖。她制作的专题邮集《船帆》包含几十个国家的封、片、简、邮戳、小本票和各种印样400多件,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是英国1840年发行的马尔雷迪封。为了扩大收集源,吴雅婷很早就学会了在网上与世界各地的集邮爱好者交流、交换邮票。在家人的支持下,小姑娘花了近4年时间才制作完成了这部邮集。邮集分成6章,可以说就是一部微缩的船帆史。

600多年前,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这座沿海城市拥有许多与“风”“帆”有关的记忆。现在,这些历史浓缩在一张张小小的邮票里,制作成一本本厚厚的邮集出现在国际各大顶尖邮展中,以其方寸之“帆”重新驶向世界。

采访手记:邮票·啤酒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长乐营前博雅塔海关内开设罗星塔邮局,这是我国最早一批官办邮局。

这间小小的邮局从此开启了长乐与邮票割不断的历史渊源。从一张张漂洋过海寄来的侨批开始,长乐民间集邮悄然成风。早在民国年间,长乐人施秉章就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最早的邮会——“北平邮票交换会”。如今,这个县级市先后在国际和世界邮展获大镀金奖3次、镀金奖3次,全国邮展金奖3次、大镀金奖4次,集邮人数多达三万余人,去年,又获封“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称号。

采访中,全国最大棉纺织厂商之一的长乐经纬集团创办人林梅燕随手就从办公室的抽屉里掏出一本邮集细数来历。繁忙工作中,这些小小的邮票是他偷闲小憩的寄托。78岁的李齐品陪我们去吴航中心小学,顺道在学校里的吴航少年邮局花几块钱买了一版新出的兰花邮票,时不时地从口袋里摸出玩赏,喜不自禁。站在柜台里热情张罗的是11岁的邮局局长张博文。

现如今,一提到收藏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天价”、“升值”等词汇,被称为“记录一个特定时代人文标本”的邮票,交易行情也是日渐升温。可是在长乐,我所看到收藏景象却更像是一场属于全民的文化盛宴。

夏日将至,罗道光的专题邮集《啤酒》也刚好完成了。在扉页上,贴着一张“拜恩1905年私人订购邮资片”,画面是两位先生在青草地上愉快地喝着啤酒,上边是罗道光为邮集配的开篇文字:“在暑热的日子里,喝上一杯冒着泡沫的啤酒,清凉解暑,多么惬意!别急,这两位先生过完酒瘾,还会给我们讲有关啤酒的故事呢!”

或许,对于当地人来说,邮票就如这啤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男女老少都能够拥有的欢乐。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陈梦婕 实习生:邹晨莹

标签:
上一篇:新中国首套附捐邮票    下一篇:又见到假龙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