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复杂的出世过程


91邮票网 2012-05-12 17:45:55 浏览量:398

 1967年4月20日为纪念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题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纪念邮票,全套共11枚。第一枚为毛主席身穿军装,臂戴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小将的镜头(见图),其余十枚均为当时的时尚———毛主席语录。这套邮票是“文革”中“文”字邮票的领头羊。众所周知,这套邮票去掉了纪特志号。这一重大的变动腰斩了新中国这一极富特色的编号,目的在于否定“文革”前17年邮票设计与发行成绩,否定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是“文化大革命”在邮票文化领域“革文化的命”的重大行动。   这套邮票还把邮票铭记———“中国人民邮政”六个字改由毛泽东手书体。由于毛泽东并没有留下“中国人民邮政”的手书,因此邮票上出现的六个字是拼凑而成的。“中国”二字来自毛泽东手书的《中国青年》期刊刊名,“人民邮”来自毛泽东手书的“人民邮电”,而“政”字取自何处仍有待考证。除了去掉志号和改变铭记两个众所周知的变动外,这套邮票还另有五个鲜为人知的变动。   其一,枚数的变动。这套邮票最先定为四枚语录票———“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凡是错误的思想”和“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但送审时未获邮电部党委批准。后来加了一枚毛主席穿军装的画面再次送审被通过。邮电部上报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审批时,被建议再加三条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我们应当相信群众”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邮票交由北京邮票厂印刷时,工人提出要再增加三条语录———“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和“我们能够学会我们不懂的东西”。显然语录的添加有着各自不同的出发点。   其二,审批单位的变动。这套邮票在邮电部党委审批后,又先后上报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革小组等,最后在中宣部瘫痪的状态下,由中央文革小组审批“可以”。这套邮票从1966年9月28日邮票发行局上报邮电部党委开始,到1967年3月28日中央文革的“可以”,前后七次上报,历时整整6个月,才完成了审批手续。   其三,票名的变动。这套邮票原先的票名为《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后因与另一套由北京邮票厂和邮票发行局共同设计的邮票(即文2)同名,因而将名称改定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其四,印刷方式的变动。原来10枚语录票分成两个印张印成金色框五连票,但印刷中发现进口的金墨耗量太大,一时无法足量印刷,不得不在半途决定将后五个图改为金边线红色框印刷。   其五,发行时间的变动。这套邮票原定于1967年5月1日发行,但在4月19日上午,北京邮票厂的工人代表找到了邮票发行局的负责人,说是隔天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要成立,是“大喜事”,这套邮票应该在隔天发行。结果邮票便被改在隔天,即4月20日发行。因为邮票尚在北京的邮票库里,因此首发仅限于北京一地。北京邮票厂的工人在北京市革委会成立的现场出售了这套邮票。   一套金光闪闪的邮票后面,居然包含了如此多的变动,个中折射出“文革”初期形势的错综复杂与变幻难测、工作的无序、思路的混乱,也反映出在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狂潮中“红海洋”的难以抗拒的喧嚣和人们狂热的盲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