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邮刊(复刊)之研究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85

   由上海国粹邮票公司陈志川先生编辑出版的《国粹邮刊》为我国早期著名邮学刊物。该刊于1950年在香港复刊一期(期刊号为43期)后停刊。该刊取材严谨,题材新颖、翔实,以风格清新,论述精辟,态度超然,立场公正,而建重于邮坛。该刊对版式研究、珍邮发现尤为致力,在当时系邮学水准很高的刊物。郭润康对复刊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令人信服:“《国粹邮刊》原在上海出版,主编陈志川先生,浙江杭州人,童年开始集邮,是著名的邮学家、邮学书刊收藏家。1942年在上海开设国粹邮票公司,并编印出版《国粹邮刊》在港复刊。1950年4月《国粹邮刊》五卷一期正式与读者见面,蒙远道惠赠,封面为摄影大师郎静山名片,为一枝芽的柳树,刊名为邮王周今觉所书。如果你还保存有这本杂志,可以欣赏到纽约版中心倒印的二元全张的全貌,它是在拆散前摄影的,当时可以说是有心人的杰作”。

   《国粹邮刊》在中国集邮文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邮刊在介绍中国珍邮,邮学理论上的研究,普及集邮知识方面都堪称独树一帜。特别是在香港复刊,在当时的邮坛,将《国粹邮刊》复刊称之为“中国邮坛黎明的号角”,足见《国粹邮刊》在当时的地位与在邮人心中的位置。《国粹邮刊》以其深入浅出,印制精良而广为流传。本人展出该复刊原本,属集邮文献断代之研究。在着重介绍复刊的同时,对复刊的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该复刊存世量稀少,应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罕集邮文献。

   通过拜读该复刊的文章,使自己对其中的两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不对,可供同仁探究。

   第一、该复刊中阎东魁先生的邮文《桂区变体票》中这样写道:“据传各种变体票于发现后,概由桂林邮管局检查挖去,并连同库存不适用之加盖金圆等票,同时焚毁,不料被看守库房之某工友,乘监视人员不备之时,在火炉中捡拾“区”字漏盖,“区”字反兼倒盖个一枚。该票发现之后,及时为当地邮局“C"君交换获得。尤其近年之“组外品”,恒招“识者”厌视,以视集邮界多有非议,但各种变异,仍复层出不穷,迎亦仁之所见之不同与(?)。”从以上邮文不难看出,该作者并未对以上邮票作出定论。而是抛砖引玉,让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以为,以上所说假设的变体票,并非变体票。所谓变体票的前提条件是,该票必须是从正式邮票发行部门出售,即所谓变体票是指“在邮票印制过程中,由于印制技术上的差错而造成的不合格品,未检验出来,被邮局售出流入市场,成为变体票”(摘自《实用集邮词典》吴凤岗主编)。可见,阎先生所说得桂区邮票,是经检验发现不合格后,决定焚毁的。而被人偷拿出来进行交换才得以流进市场的,应确定没有经过正常渠道发行,所以不应承认其为变体票。

   第二、该复刊中钟韵玉先生在其邮文《学退步轩谈邮》是这样写的:“变体票中,以漏齿为正宗,因其不可能作伪……。自从百城凸版中信式孙像邮票因限于纸张幅度,有降下边不打齿者,其形式是长尾,而不能视为变体论。此种邮票倘不再邮票图鉴中加以说明,将来难免有人视同变体,而自欺欺人也。”

   对此观点,笔者认为确有商讨余地。窃以为,1、漏齿作伪,屡见不鲜,即使在民国时期也不能完全排除。只是作伪的手法有高低之分,以盲齿作伪为最甚,只需邮人的辨伪技巧,才可减少上当机会。2、任何“长尾”邮票都应视作变体票。无论是在集邮理论还是在集邮实践中,以最基本的齿孔来分析,邮票都可分为有齿票和无齿票两种。有齿票应为四面打孔,否则就会出现中缝漏齿或翼边。如果邮票下翼边则被称为“长尾”。集邮界公认,无论是中缝漏齿还是翼边都应称之为变体票。正如有的集邮家所说:“边缝漏齿(上边漏齿叫‘高头’、下边漏齿叫‘长尾’)”应视作齿孔变体(摘自《集邮指南》唐无忌 刘开文编著)。不能否认有“因限于纸张幅度,有将下面不打齿者”的现象存在,但不能因此否认其变体的认可。因为,应打齿而不打齿的作为,其本身就是错误的,并没有按照邮票印制的基本要求行事。如遇到此情形,应更换符合规定的纸张才是正确的。所以无论是在邮票印制过程中的有意也好,无意、疏漏也罢,只要是违反了“规则”,就应当视为变体票。因此,钟韵玉所说“其形式是长尾,而不能视为变体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另外,此种邮票很难在邮票图鉴中加以说明。因为,民国时期类似这样的情况,邮政局不会下文说明。恰恰相反,当时的邮票印制部门倒可以根据情况违反规则。笔者以为,可能是邮票印制部门自作主张所为。如深究其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该邮票的变体性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