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历史十(一)


91邮票网 2012-04-24 12:23:36 浏览量:49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同年10月8日新中国首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发行。从这套邮票开始,纪念票和特种票皆印有“志号”,注明

邮票的票种、套序、全套枚数、套的枚序、总的枚序和发行年份,延续至今。志号已成为

新中国邮票的特色之一,其完整性和长期性居世界各国邮票之首位。志号不仅记录了邮票

发行的顺序,志号的有无和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邮票发行的政治历史背景。根据志号

的变化,新中国邮票可分为3个阶段。

                          (一)“纪特”邮票时期

    自1949年10月8日“纪1”问世至1967年4月15日“纪118”发行,可称作“纪

特”邮票时期。

    这一时期,普通邮票从“普1”发行到“普13”;纪念邮票从“纪1”到“纪124”;

特种邮票从“特1”到“特75”;航空邮票有“航1”、“航2”;欠资邮票有“欠1”、

“欠2”;还有未正式发的军人贴用邮票一套3枚。

    此外,1950年至1951年间,还发行过限区邮票和加盖邮票。限区邮票印有“东北贴

用”或“旅大贴用”字样,分别供流通东北币的东北区和关东币的旅大区贴用。这些限区

邮票和全国通用邮票的图案文字相同,只是面值数字和志号不同。共有普通邮票3套,编

号为“普东1”、“普东2”和“普旅1”;纪念邮票8套,包裹印纸一套,编号为“包

东1”。限东北和旅大贴用的邮票分别于1951年4月1日和1950年9月1日起停止使用。

加盖邮票是应全国解放后邮票之急需而在中华邮政邮票和华东邮政邮票上加盖“中国人民

邮政”和人民币面值字样的邮票,共有10套,编号为“改1”到“改10”。加盖邮票于

1954年8月1日起停止使用。上述限区邮票和加盖邮票的发行及其终止,反映了新中国邮

票是解放区邮票的延续,并在区票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的。

    1951年10月1日,“特1”《国徽》发行。特种邮票的定名,并作为一个独立的票种

单列发行。是新中国邮票的又一特色,并走在世界前列。

    1955年1月9日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年1月10日,邮电部为了满足集邮公司初创开

展业务的需要,再版发行“纪1”到“纪13”(包括“东北贴用”8套)和“特1”、“特

2”、“特4”共24套,称作“再版票”。这些再版票和初版票可以通过特定的暗记加以

鉴别。

    1955年3月1日,为了适应国家币制改革,邮票面值改“旧币”为“新币”,旧币一

万元折合新币一元。同年6月25日首套新币面值邮票“纪31《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

年》”发行。旧币面值邮票于1956年4月1日停止使用。原于1950年5月11日规定的国

内平信800元,按比例为8分。这一邮资标准使用了40余年,在当代世界邮政史上是少见

的。

    1956年1月1日,建国后首次发行小型张“纪33M《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

1956年7月1日,邮电部邮票发行局成立。1957年11月7日,“纪44《伟大的十月革命

四十周年》”发行,中国集邮公司开始制作并发售首日封。1959年7月1日,北京邮票厂

首次印制的“纪62《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发行。从此,我国有了印刷邮票的专业厂,先

进的影写版也开始应用于邮票的印制。

    建国初的10年,是邮票发行体制逐步完善和邮票印制日益精良的10年。在这个基础

上,60年代出现了不少选题好、设计好、印刷好的邮票,各个专题的佳品可举“纪71《开

国大典》”、“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特44《菊花》”、“特50《桥》”、“特

56《蝴蝶》”、“特57《黄山》”、“特63《殷代铜器》”、“特70《登山运动》”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