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历史六(下)


91邮票网 2012-04-17 20:30:33 浏览量:552

    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

    北伐战争后,中华邮政的领导权归于南京国民政府。此后20年间,由于战争频起,经

济萧条,以至邮票发行纷繁,品种复杂,改值加盖难以胜数。

    1931年起,开始发行以孙中山像为图案的普通票。抗战前有伦敦版双圈、伦敦版单圈。

抗战时有香港中华版、香港大东版、纽约版、重庆中信版、南平百城版、重庆中华版。抗

战后有重庆大东版、重庆中央版、伦敦三版、上海大东一版、伦敦四版、上海大东二版、

上海大东三版、上海大东一版金圆、上海大东二版金圆、重庆华南版金圆、重庆华南版基

数等。有的合用相同的设计,则须凭借暗记,方能鉴别,.有的厂家多次承印,每次改变暗

记,还有版次之分。中山像普通邮票使用了20年,形成系列。其套数种数之多,在世界邮

票发行上,也属罕见。

    1932年到1943年,还有以邓铿、陈其美、廖仲恺、朱执信、宋教仁、黄兴像为图的“烈

士”普通票。计有北京版12枚,香港无水印19枚,香港有水印19枚,香港无水印“政”

字不连一枚,共51枚,普通票还有:1944年的储金图邮票一套4枚;中华邮政印制于1949

年8月20日在广州等地发售的颐和园风景图银元票2枚。

    1935年,国民党政府改币制,邮票面值从按银元计算改为按法币计算。此后5年的邮

票发行,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录了国统区经济崩溃的事实。首先邮资的不断提高。如1937年

国内平信每件邮资5分,1945年为20元,1948年增至15000元,以至1949年不得不以

银元计值。其次是高面值邮票的发行。如1948年中山像上海大东三版的最高面值为500万

元。其次是改值邮票的大量出现。使用长达20年的帆船票,其改值票不超过10种。而仅

从1940年到1943年4年间,就有从“暂作三分”到划线“五角”等多种。又因交通不便,

只得采用分区加盖方法,所以同一改值又有许多品种。第四是抗战胜利后的恶性通货膨胀

导致的币制变动。所以有“国币”加盖、“金圆”加盖和“银圆”加盖。第五是国民党政

府灭亡前夕,经济完全崩溃,无法收拾,不得不发行“单位邮票”和“基数邮票”。各类

邮件皆以银元为基数,各种邮票都以当地当时银元牌价折合当地货币发售。银元加盖、单

位邮票、基数邮票都以银元计值,统称银元邮票。其通行范围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的缩小而

日益狭窄,最后使用到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时止。

    这一时期的纪念邮票,自“统一”至“邮联七十五周年”近20套,平均每年一套。其

选题狭窄,构图呆板,但个别设计有新意。如“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元代名画《平沙卓歇

图》、“教师节”的孔子像、“邮政日”的票中票等。

    这一时期,除了继续发行欠资、航空、附捐邮票外,1941年还发行了印有“国内快递

信函邮资已付”和“国内挂号信函邮资已付”字样的邮票,1944年发行了包裹邮票。

    抗战初期,新疆以外的限地区贴用邮票停用。抗战以后,“限新省贴用”邮票停发,

出现了以东北币为面值的“限东北贴用”和“限台湾省贴用”的邮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