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邮票缘”


91邮票网 2012-04-07 08:51:35 浏览量:459
1950年8月,邮递员蹬着自行车把一封从山西省翼城县寄来的家书送到雅安县(今雅安市雨城区)某机关单位的收发室。   收信人是年轻的南下干部吉林。从收发室工作人员那里一接过信,吉林的目光立即被那信封上的邮票吸引了。这张淡红色的邮票是四张套票中的一张,上面印着笑容可掬的毛泽东头像,还有金光闪闪的天安门,邮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回到家,吉林和妻子张玲商量,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套邮票中的其它三张也找到,收集成完整的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   三年以后,小两口终于如愿以偿地收集齐了这套邮票。   “我们1948年结婚,结婚后,就一直喜欢收集些好看的邮票。但是这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则是我们两口子对邮票第一次有目的地收集。”如今已79岁高龄的吉林回忆道。   “那以后,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收集自己中意的邮票和邮戳,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对于自己和丈夫的“邮缘”,今年74岁的张玲对记者说道。   半个世纪   邮票陪我们一路走来   今年4月,吉林和张玲夫妇赴北京参加了专门为金婚老人举行的庆祝活动。   1948年,两位老人先后来到了雅安。在这里,他们白头偕老,更和邮票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初最早开始收集邮票时,仅仅觉得邮票好看。后来有目的地收藏一些小型张和套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系统地购买国家发行的邮票,不知不觉中,我们收藏的邮票越来越多,有了很多专题和系列,我们也从小两口变成了老两口。”张玲向记者介绍起自己和爱人的“邮票情史”,“我们家里集邮,主要是他操刀,我辅助,一齐上阵。”   “那时候集邮全凭兴趣,邮票也不靠买,而是从单位收发室用过的废信封上拆下来,或者是从亲戚朋友写给我们的私人信件上取得。要是我们寄给别人的信件上也有我们中意的邮票,我们就会叫收信人在给我们写回信时,就贴上那张邮票,又给我们寄回来。”张玲说着,不禁笑道。   夫妻携手   “龙戳”汇集民族图腾   1988年,这一年是吉林的本命年,龙年。   就在这龙年的一天,夫妇俩突然想到,既然龙是自己民族的象征,那为什么不看看中国到底有多少地方的地名里含有“龙”字呢?于是,夫妻俩查地图,问专家,终于找出当时全国共有723个地方的地名里带着“龙”字。吉林夫妇兴奋异常,决定收集齐所有这些地方带有“龙”字的邮戳,汇集成来自全国各地,绝无仅有的“龙戳”。   “我们说干就干。”吉林一边微笑一边描述着当年的情景,“我们照着地址,在信封上写好这些带‘龙’字的地名,附上往回寄的邮资,一一投递出去。然后,就等着盖上了当地邮戳的信件寄回来。”   果不其然,在这个龙年接下来的8个月里,寄出去的信件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寄回雅安。“那段时间,光是整理这些邮件,就把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张玲说道,脸上绽放着喜滋滋的笑容。   8个月下来,前后一对照,寄出去723封邮件,其中654封盖着“龙戳”返回了雅安。吉林夫妻俩乐呵呵地把这些邮戳整理在一起,集结成了一套囊括全国大部分地名带“龙”字的地区邮戳大合集:“龙”戳。   “为着集好‘龙’戳,我们起早贪黑,整理地址、邮件和邮戳,也累,可更多的是高兴,”吉林笑着说道,“邮寄‘龙’戳的邮资,全是我爱人出的,为这花光了她一年的奖金。”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觉得这事儿有意义,累也值得。”张玲在一旁接过话头说道。   金婚伉俪   再现方寸间历史轨迹   在市区八一路吉林和张玲两位老人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老人口中“方寸间的历史”。   那是一套从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六大的相关邮票集,吉林称其为“铭记党史,再创辉煌”。这部邮票贴片集记录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展现了这么多年中,中国的沧桑巨变。   “看这里,是红军长征。”“这里,是社会主义建设。”“还有这,两弹一星!”……   两位老人捧着厚厚的一叠贴片,一张一张摊开,介绍上面的内容。   记者数了数,一共81张贴片,完整地表现了这段时光中,国家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众多历史事件,八一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本来各不相干的贴片有顺序地组合在一起,不知不觉构成了现代中国一部革命和发展的史诗,的确是“方寸间的历史”。   这些贴片都是老两口费了许多力气,从集邮公司亲戚朋友、还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里一张一张收集回来的。   “我和他都是旧社会苦过来的,从小就看够了国家的落后和苦难。现在,我们国家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强大了。我们几十年来收集这些邮票,主要就是想通过这些小小的纸片,把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留住,让年轻一辈看到邮票,就知道和记住这些历史。”张玲一边整理着这一大堆邮票,一边对记者说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