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学观微录之二十八


91邮票网 2012-03-26 16:16:56 浏览量:556
 自民国卅八年政府迁台以来,论历年在台发行的邮票,时人咸知“飞雁加盖票”是最尊贵的珍套票。当时发行的程序,分为三次,惯称三版,总数虽只有十四枚,按全套面值计为新台币二百另六元,惟照现市计值恐非六七千元以上莫办。市值的挺秀,有其各种复杂的因素,试加分析如下:  飞雁加盖票三次发行的数量,据邮局《国邮目录》所载,总数有三百四十四万二千五百九十枚,其中今日邮市较罕贵的数种如:一版廿元票占四万九千枚,五元与十元票各约十万枚。二版廿元及五十元票也各约十万枚。三版的五十元票约近十一万枚。这六种票发行的数量实在并不算少,可是飞雁票加盖票又何以会如此珍贵呢?这实在还是基于高面额票的关系,即以第一版飞雁全套七枚的面值言,当时的新台币为四十一元,在民国卅九年间的币值相当于美金十元左右,即等于现在的四百多元。所以当时购藏全套的不多,大部份是真正作邮资贴用消耗去了。这样一来,新票存世的数量自然稀少。十年来的币值,按物价或利息来计算,平心而论,邮票涨的幅度并不算大。(<图1>)   至飞雁加盖票的版式,既有大“台”小“台”之分,并有点撇“币”之别,这是较专门的问题,暂不赘述。惟飞雁未加盖无面值的原票,虽未发行,却属飞雁加盖票的前身。这段原委,时人论者不多,笔者偶检旧箧,幸尚有十年前抄存的若干邮政资料,迄未披露,今日视之,已成邮政史献,用供同道之参考。  飞雁原票之所以不用面值,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49年前的邮政,为应付当时币值物价转瞬万变的时局,不得已而采此不印面值的权宜之计,此与邮联七十五周年纪念及风景银元加盖的原票,似乎同工异曲,只是出生时间上略有先后而已。飞雁票的不在大陆加盖问世,实因邮政局在同时期创用了“单位基数”邮票,故使飞雁票成为邮局库存邮票的“备用品”,藉以应付未知的“币制”紧急之需。据当时档存资料《印制邮票案件摘由》的记录,有总局沪区卅八年四月卅日供应处通谕管理局第三六九号训令,可资征信,其内容称:  “印制无面值邮票预发各区,另发印模仰各临时加印售用。一、在上海总局、广东,台湾分别印制。二、在上海总局印第一批无面值邮票,系淡绿色,以飞雁图案,共印二亿五千万枚,比例分配于沪、浙、赣、鄂、渝、蓉、陕、甘、新各邮区存用。广东台省所印者,由各该区迳行分配于西南各区。”   前文中所称“另发印模”一事,稍感意外,经查广州邮区则有“报告收到玻璃原版”一案,有广州五三八-九○六四号电证副份存卷,及同年五月十六日沪总供发广东指令七四九七号一件,为“在粤印制邮票每种应印数量及颜色”事项,内称;“印邮票二亿枚,半数印制无面值票,半数印单位邮票……无面值邮票印淡绿色……”。观此,则飞雁票似乎曾有在广州印制之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