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收获集邮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80

   费了好大的劲,终于走进“程文高的集邮博客”。

   眼前的一切都十分的新鲜,漂亮的邮票图案、精短的集邮学说、热忱的集邮寄语,瞬间充实着我。主页的底色是蜡黄色的,给我一种厚重的感觉。程文高的小照附在页面的左上角,身着白衬衫,面带微笑,和蔼可敬,蕴藏智慧。照片的右边有一行小字,“人生于世,应该为社会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字体不怎么醒目,但份量很重;与其说是主人的格言,倒不如说是主人开设集邮博客的座右铭更为贴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聊天、网上选举等社会活动相继出现,全国各地的集邮网站也应运而生。2006年7月,程文高通过精彩纷呈的网络,建立了“程文高的集邮博客”。不久,他又在邮坛名人和友人的鼓励支持下,开始组织筹建“网络集邮研究会”。2007年元旦,会刊《博客论邮》正式创刊,90岁高龄的郭润康先生亲自为这份中国网邮第一份刊物题写了刊名。半年之后,网络集邮研究会呼之而出,程文高被网络集邮爱好者推选为会长。

   虽然我已于2009年12月27日成为网络集邮研究会会员(会员号为20090285),但平时不注重网络作用的我,却第一次打开了别人的集邮博客。如果不是对集邮的爱好,我只会满足于简单的上网和简单的操作。是网络集邮的魅力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是我依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摸索着进入了这块领地。了解我电脑知识和操作水平都非常浅薄的老伴对我说:“也好,先上车,再问路。”生动形象地说出了我集邮求学的欲望。

   “程文高的集邮博客”开辟了《我的日志》、《我的足迹》、《我的收藏》、《我的栏目》、《我的存档》、《用户菜单》等栏目,每个栏目都有极其丰富的集邮资源,不仅为他自己,也为我们在网上与邮友探求新形势下集邮发展趋势、交流集邮学术研讨体会、学习集邮知识和编组邮集展品经验、结识社会各界新老邮友,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在“我与网络集邮征文专稿”栏内,我读到了《网络是文献集邮的好帮手》、《我的集邮博客》、《我参加了首届网络邮展》、《网络邮展引领我走向网络集邮》等21篇征文。没想到,自《中国集邮报》刊出“我与网络集邮”征文比赛的公告后,短短的20多天就吸引了这么多网友的参与。在“集邮之乐”栏内,我又看到了《把网络集邮成功引进教学实践》、《网络集邮:传统集邮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集邮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等几篇有深度的文章;同时,也看到了我写的、署名为肖言的《2010年小版张通齿不可取》的拙稿。在“邮品调剂目录”栏内,我又尝试了如何与邮友在网上约定邮品交换、购买程序的操作方式。更使我受益的是,2009年国庆60周年期间,网络集邮研究会开展“迎世展‘耀强奖’一页邮集制作比赛”活动的博客记录,使我对“一页邮集”的制作有了规范和系统的了解,不仅懂得了如何选题立意,也懂得了如何使自己的思路独具特色的道理;不仅懂得了如何讲究外形美观,也懂得了如何体现对主题思想表述的方式;不仅懂得了制作“一页邮集”的技巧与方法,也了解到如何收集编组“一页邮集”所需的邮票和邮品。

   从“程文高的集邮博客”中,我感触到网络集邮的无限风景,连续几天10多个小时的上网,一种前所未有的“网迷”状态,惹得老伴又幽默一段,“我家先生,如痴如醉,废寝忘食,路在脚下了吧!”这是一语双关的话,她既深知我这个老伴网络意识差,又鼓舞勉励我坚定走网络集邮的康庄大道。我只好停顿下来,夸张地举起双臂,伸了伸懒腰,笑着对她说:“左脚刚踏进车门,右脚还没有抬起。”

   老牛自知夕阳晚,一步一步不歇蹄。作者:肖英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