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外邮览胜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453

   那天是芬兰国家馆日,有幸进馆参观以后,我念念不忘小卖部里那个水晶摆件,简洁明亮的长方块,玲珑剔透,中心含一颗磨砂的芬兰馆造型——“冰壶”。售价120元,不算贵。但怎么拿它呢?世博游览全凭脚力,“千里行军不带针”,背包里哪能容这沉甸甸的水晶一整天?等晚上再来买吧,可是,一回回都错过了。

   8月的某一天,烈日当空,冒着39℃酷热,我走访了静工、云洲两处邮市,购得数十种纪念上海世博的外邮。芬兰小型张赫然在内!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枚小型张的基调偏蓝,配以黑、白、灰色,落落大方,而构图跳跃变化,建筑的“稳静”与设计笔触的灵动,相得益彰(参见1006封面)。邮票上,“冰壶”馆屹立于天地自然之间,比稍嫌拥挤的世博现场,更具神韵。小型张左上角有中、英文对照的字样:“灵感分享”。确实,世界顶尖的芬兰设计师,他们对建筑注入并输出的艺术灵感,是如此的深邃绵远。

   “冰壶”之名——并非指冬奥会的运动项目,而是借意于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芬兰馆的设计外形,来自北欧冰河时期的地质遗迹,而它的取名,则缘自1200多年前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站在镇江送朋友,王君不避诽谤,诗情的纯净高洁,千多年来感动着中国人,也感动了学习汉语的现代芬兰人。于是,通过冰清玉洁的自然景观,把寒温两带不同民族的心,连在一起了。芬兰馆的建筑好像一首诗,而芬兰小型张同样是值得珍藏的诗意佳品。

   举世闻名的邮票大国匈牙利,为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了许多纪念品。邮票、小本票、小版张、立体照片的明信片,等等,主图都是一个圆乎乎的乌龟壳似的东西,它叫“冈布茨”(图1,采自小本票)。30多年前,匈牙利学者曾发明魔方,在美国诺克斯韦尔世博会上展出,很快风靡全球。这一回,他们又把4年前新发明的魔球“冈布茨”,带到了上海世博会。“冈布茨”是两位匈牙利学者耗时10年所创造的一种新物理形态,它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一个稳定平衡点和一个非稳定平衡点,无论用什么角度将“冈布茨”放置在水平面上,它都会回到平衡点上。在匈牙利馆内,布置了十几个“冈布茨”,最大的一个高1米半,宽3米,重达2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对准怪物拍照,而匈牙利小版张以不同图案的邮票,展示的镜头达30种。

   说实话,我对魔球的原理是一头雾水。但展示者的意蕴我们理解——它象征着不管遭遇多少挫折,匈牙利人民总能重新站立起来。正当我们举国哀悼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之际,永不倾倒的“冈布茨”,不远万里给我们输送来了精神力量。

   各国发行的世博邮品,都十分注意与中国元素、上海元素的融合,尽可能体现交流、沟通、合作的原则。奥地利小型张选用了美丽的茜茜公主油画像(参见1009封面)。通过上影译制的故事片《茜茜公主》,这位19世纪的奥地利皇后,在中国市民中可谓家喻户晓,小型张底图上的美泉宫,也成了中国旅游者的必到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小型张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汉字“人”,以及地面上的倒影“A”,原来,“人”是奥地利馆馆标的主体图形,而“A”是奥地利国名的第一个字母。设计者力图把两国的文化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常说“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于这句话的实践效果,恐怕从来也没有超过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世博外邮上,出现汉字的频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灯彩缤纷的上海外滩的夜景之美,在安提瓜和巴布达的小全张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图2)。那还只是在边纸上,其邮票图案为展馆与舞蹈。多米尼加的小全张(图3),则把上海外滩建筑、上海博物馆、杨浦大桥、上海大剧院,分别印到了4种邮票上。我们从安提瓜和巴布达的展览中,了解那里的热带植物、海龟以及制糖工业,从多米尼加的展览看到他们的绿色环境和清洁能源。他们的邮品虽然商业色彩较重,却也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阿塞拜疆小型张的纸幅虽小,上海浦东的夜景也一览无遗(图4)。

   列支敦士登集邮公司为上海世博会做足了文章,张乐民先生在《上海集邮》上已作介绍(参见100804)。我从唐无忌先生的一篇文章里知道,他参观世博会,还特地到列支敦士登馆里买了有齿、无齿小型张一对。唐公有他的“欧洲小国”邮品情结,因为他年轻时收集外邮就是从欧洲小国起步的。众所周知,对于20世纪以来为集邮而印行的无齿邮品,不少国际权威颇为轻视。但是,普通集邮者喜欢它,印量较少的匈牙利无齿小型张,一直能维持较高的价格,就因为有广大玩家的依托。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不排斥无齿邮品。正因此,在静工邮市上,当有人向我推荐从东欧寄来的列支敦士登无齿票明信片(图5),我立即买了一套(可不便宜)。管它规范不规范呢,又不用它参加比赛,看看邮票组画《眺望动人的瓦杜兹》,灯光照耀下的古堡,如此引人入胜,清晰的中文纪念邮戳“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不令人感觉时光荏苒,换了人间么。也让我与唐、张二位凑凑趣吧。

   在世博园区,体量庞大的澳大利亚馆是十分突出的,围绕它的钢覆盖幕墙,随着时光的推移,颜色越变越深,最终将呈赭红色,象征着大洋洲的红土地。澳大利亚邮票与小版张,不仅描绘了展馆,而且画出笑翠鸟的生动模样(图6)。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的笑翠鸟,日出日落经常会发出响亮的怪笑声,被称为“森林中的时钟”。它曾被定为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现在,笑翠鸟鹏鹏又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的吉祥物。它在邮票上的可爱形象,传递着澳中友好的信息。

   西班牙馆同样庞大,而小型张所含1枚2.49欧元的邮票,图案却简而又简,只是在对比的色块上,用淡淡的白线,约略勾出展馆的轮廓(图7)。这种设计,大大出乎东方人的意料吧!由8,524块藤条板搭成的面积12,000平方米的展馆,只是在小型张周边的照片里,与帆船、雕塑、工艺品、上海的大桥及其他建筑,混杂一起。可惜,小型张没有描绘吉祥物——硅胶娃娃米格林,又称小米宝宝,他坐高6.5米,会呼吸,会眨眼,能做32种肢体动作。小米宝宝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未来世界,他可是上海世博会上最讨人喜欢的大明星呀!

   世博外邮琳琅满目,不同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埃及邮票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同流线型的现代展馆并列,在“世”字会标的映照下,由居中的浦东高层建筑相联系,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古今汇融。

   突尼斯邮票画面,为2010上海世博会绽放节日的礼花。

   冰岛小型张采用与芬兰相似的蓝色调,画面将展馆的火山幕墙,内外折叠,展示了大自然迷人的奇观。

   捷克小型张用四分之三的边纸凸现“EXPO2010”,聚焦于照片中心的捷克展馆,它的白色外墙上,用63,415个黑色橡胶的“冰球”,构成一幅布拉格老城区的地图。捷克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创作无时不喷发创新的火苗。欣赏这枚小型张,我仿佛又回到了捷克馆内,耳边响起《新世纪交响曲》的华丽乐章,眼前是奇幻无穷的多媒体映象,联想到查理大桥下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

   白俄罗斯小版张体现出冷峻高雅之美。我曾在他们简朴的展厅里,驻足良久,观赏幽默的壁画和精彩的歌舞。青年男女的白底绣花衣裳是那么漂亮,舞姿是那么奔放优雅,还不时穿插风趣的玩笑。白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不见得强大,但文艺水平很高,向我们展示了民族的自信与乐观。

   保加利亚小版张用水墨虎图作边纸,衬托出上海世博会是在虎年举办的。生肖集邮者可以有特殊的收获了。邮票以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为背景,主图是保加利亚的传统木雕,好像是一条巨龙。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曼,奉献给上海世博会以浓郁的阿拉伯风味,我们从邮票与小型张上可以领略。阿曼馆的建筑仿自古城苏哈尔,它是古代通往中国的重要港口。展馆主体以蓝色玻璃,仿造出一艘古船的模样,小型张边纸上,还以红线标明《辛巴达航海记》自OMAN到CHINA的路程。单枚的圆形邮票,不打齿孔,面值50派沙(小型张所含的有齿邮票,面值100派沙)。小型张边纸如电影画面,十分精彩。绿色的“世”字会标非常醒目。

   法国馆以白色的新型混凝土篓子状外观,矗立于世博园区的C片区。法国人动用7架专机,分别运来米勒的《晚钟》、罗丹的《青铜时代》以及马奈、塞尚、高更、凡·高等油画共7件名作,摆出珍贵无比的架子,引起了轰动。法国邮票描绘的是老外滩背景前的法国馆;在新喀里多尼亚邮票上,显示了在上海电视塔、国际会展中心等浦东新建筑前的法国馆身影。

   世博会中国馆的雄姿,屡屡出现在各国邮品上。如圣马力诺邮票,韩国邮资明信片等。韩国邮资片左下方的装饰图,是上海世博会的韩国馆,其外墙由不计其数的立体的韩文字母组成,在阳光与灯光折射下奇幻而耀眼。右上角的邮资图为红色架构的中国馆,面值220元,旁边画了神气的海宝,高举手臂在推荐上海世博会。

   请别忽略单枚的爱沙尼亚邮票。爱沙尼亚展馆的外形,由许多彩色的书本堆积而成,门口横匾上写道:“为了城市的明天储蓄智慧”。馆内空空荡荡,一些半人高的小猪形状的彩色储蓄罐,散置于高高低低的台阶上。展览方要求观众写下对未来城市的种种设想,投入储蓄罐,等到世博会结束,将请高校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种“互动型”的办展方式,在世博会上独树一帜。细看爱沙尼亚邮票,设计也很精心,我买到的这一枚,是从一个全张的左下角撕下,边纸印有黑色的编号,邮票图形逐渐淡化,光影效果不错。

   最后谈一下拉脱维亚的世博纪念邮票吧。您看得清么?在一片彩色的光带前,有一个模模糊糊的人影在飞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巧得很,那天我去世博,恰逢拉脱维亚馆开馆(他们比其他馆晚开了20多天)。在它的主厅里,我见到一个高达10米、直径4米的透明垂直风洞。据介绍,风洞底下有3台巨大的鼓风机,可在瞬间产生时速0~250千米的风量,而时速180千米的大风,已足够将一个成年人凌空托起。风洞还有3个巨大的排风扇,保持筒内空气的流通。筒壁是18毫米厚的玻璃,由五六层粘在一起。两位拉脱维亚青年穿上了飞行服,进入风洞,紧闭钢门。风起矣!只见他俩忽上忽下,腾空翱翔,你起我落,有时牵手,有时翻滚,无比自由,无比畅达。玻璃外的围观群众,个个目瞪口呆。据说,这种垂直风洞,原来是训练宇航员和跳伞运动员用的,现在,已普及到拉脱维亚大大小小的游乐场,连80岁的老人也可进去玩。据报道,开馆那天,专程来沪的拉脱维亚首相,还亲自进风洞飞了一阵。

   拉脱维亚馆的外墙,由10万片15厘米见方的彩色塑料片组成,面对阳光不停地颤动闪烁。进门的展板上写道:“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是北欧最繁忙的城市,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城市。”城市,如何使生活更美好呢?里加的回答是:科技创新世界。“快乐科技——打破常规与习惯去提升视界。飞翔吧!”

   我想,应当珍藏这一枚似乎模糊不清的邮票,即使没机会尝试垂直风洞里的飞翔,也可以追寻“快乐科技”的当代理念吧!作者:林霏开——刊于《上海集邮》2010年第11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