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海泛舟笔作浆,书香墨韵文会友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33

   《集邮报》、《中国集邮报》、《集邮》杂志等主流集邮媒体的新邮评论专栏中,“山东郑毓宏”这个作者名址经常见到,想必爱读邮刊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吧。

   郑毓宏先生,祖籍博山,1936年出生于冰城哈尔滨的阿城。他幼年上过私塾,熟读三字经、千家诗等盟书。初中时,因爱好文学而萌发“作家”“诗人”梦想。未升入大学之前,已有文稿在地方报刊上发表。工作后任过教师、当过工人、教育科长、工会干事、办公室主任、厂报编辑等职。在集邮界,它是一位多产的邮文作者,被多家编辑部聘为重点作者、特约作者、通讯员、专栏作者,尤以擅写新邮评论而蜚声邮坛。

郑毓宏先生集邮始于学生时代,后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又重新拾起。由于从小爱好文学及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使他练就了一手好文笔,凭借这一基础,并在周边邮友的影响下,他选择撰写集邮文章作为集邮主攻方向。1994年在颇具影响的《中国集邮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正确运用集邮语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撞开了《中国集邮报》、《集邮》杂志、山西《集邮报》、《上海集邮》等十余家集邮办刊的大门。1995年编组了《学邮笔苑》文集,参加了淄博市首届集邮文章展览,获三等奖,1999年邮文集获全国第三届文章展览铜奖。至今他已在省、市乃至全国集邮刊物上发表邮文近700篇,自1998年以来先后被聘为淄博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淄博集邮》报责任编辑及市邮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集邮,读邮书,写邮文,丰富了他的晚年生活。每天畅游在书香邮海之中,有一天不动笔,似乎就缺少点什么。因为集邮,常常收到全国各地邮友的信函,他每信必复,特别对青年人提出的疑难问题,尽量做正确的答复,对编辑的约稿,尽已所能。他信奉凡事“顺其自然”的信条,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以宣传集邮文化,宣传社会文明,有利身心健康为宗旨;以推动中国文化,特别是集邮文化事业为目标,甘做一个自己满意,大家也满意的文化、政治宣传员,快乐到永远。

   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我与郑老见面认识却较晚,大约98、99年左右,在市邮协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我第一次与郑老握手互道姓名。当我说出自己的名字时,郑老爽朗的赞我,在集邮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如雷贯耳,让我这个集邮晚辈羞红了脸,但郑老的谦逊、奖掖新人的言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我与郑老神交已久,不光在集邮报刊上,市晚报的版面上,我俩的文学稿件也经常出现在同个版面上,虽未谋面但也熟悉,所以我们不光是邮友,还是文友。

   从那以后,郑老就经常与我探讨邮文写作问题,给我提供一些写作的素材,而且对我的文章提出具体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俩也象竞争者一样,赛起了文章,隔三差五的在邮刊上碰面。如此多年。

   有一段时间,感觉上郑老的文章突然少了,一问才知是患病了。于是,在1月5日虎年邮票发行的当天,市邮协特意安排了去郑老家看望他。原先体胖的郑老明显的消瘦了,一见我们来郑老的精神显得特别的好,短短的一个小时,我们谈了好多好多的邮事。郑老当时正处卧床阶段,又住在山上的宿舍楼,肯定无法去取虎年邮票,我特意把虎年邮票送给他,让他及时欣赏,好把赏析的邮文早日发到报社。郑老告诉我们,去年做了胃切除手术(3厘米长),不料又发了炎住院,其实他患的是癌症,家人善意的隐瞒了。临走,郑老还与我们相约8月《牛郎织女传说》邮票发行时一起去沂源参加首发式。2月6日的《集邮报》的《集邮沙龙》版,还刊登了郑老撰写的《温馨邮情》一文,记叙了这件事,来感谢大家的探望。

   不料,2010年8月28日10时许,郑老这位爱邮的老人因病离开了人世。闻后,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郑老在《温馨邮情》中的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让温馨的邮情伴随着我去追寻春天的阳光吧!一次又一次的回荡在我的耳边,我虔诚的为郑老祈祷,阳光下那一缕温馨的邮情会与你常相伴,你的邮友与读者会时常想念着你!作者:徐铭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