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品来复去 慧目鉴伪真——徐星瑛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856

   徐星瑛 1919年生。浙江桐乡鸟镇人,1931年开始集邮。1945年起经营邮票。最早创办我国商业性邮品通信拍卖。1948年举办邮展期间,主办《上海邮展速报》(日报),为我国刊期最短的集邮报纸。他是新光邮票会会员、上海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专家、首批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徐星瑛虽曾只以《华东区邮票》在全国邮展中拿过镀金奖,但在世界邮展摘取高奖的集邮家忘不了他的支持;徐星瑛虽然没有出版过邮学论著的个人专集,但是多种经典性集邮文献少不了他参与审稿,他有一篇《试析上海的“星期戳”》被评为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集邮家,无论对中国票、外国票、近代票、古典票,也无论对传统、专题、邮政用品、邮政史,或者航空、开放类集邮方式,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一位职业邮商,依靠买卖邮票维持一家九口的生计,在子女自立、本人领取退休金生活后,又以集邮自娱,并以辅导后生为乐——他是一位集邮的全才。

   学生时代的徐星瑛随着家长工作的调动而南来北往,他在常熟北门附近的孝友中学上初中时就已爱上集邮,那时单双圈票还刚开始发行,中国邮票的品种单调,少年集邮者的兴趣更易为图案新奇的外国邮票所吸引,初生之犊的胆子很大,他在课堂上学到的英文立即被用于课余的集邮中去,同欧洲国家的邮商和集邮者直接通信交换邮票。父亲在营口交通银行任职时,他在那里读商科高中,学校开设日语课,为他日后与日本集邮界的交往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徐星瑛来到上海,在纶康贸易公司当会计。抗战胜利后,他下海做邮票生意,最先在四川路桥堍的金鹰药房摆设一个柜台。这时,他经常与王纪泽、张启华、薛福中在一起,小徐、小张、小薛被邮界同仁称为“上海三小”(另有一说,非薛福中而为罗遇时)。

   1945年末,钟笑炉、钟韵玉等有意合作创办一份邮刊,就是翌年1月以近代邮学研究出版社名义发行的《近代邮刊》,徐星瑛欣然加入,五人联合署名发表《发刊词》。钟笑炉编辑华邮部分,徐星瑛编辑外邮部分,其他三位分任广告、发行、财务等事务。他们明知办邮刊是要赔钱的,但都愿意分摊亏损。后来,沈清(沈培鑫)到南通的农业专科学校念书,钟韵玉回杭州办报,陆建平身体不好而退出,但陆续又有赵体臣、郭永斌、胡新、黄巍(黄维)等人的协助。到了1947年秋,钟笑炉不愿再让合作者赔钱,才独任主办人。这时,徐星瑛也自办了一种“刊物”,那是他创办的“邮票通讯拍卖会”的目录,每月一期,大部分为拍品及底价,另有他自己撰写的邮文。每期封面刊有重要拍品的图片,在那制版费用颇为昂贵的年代,甚为突出。文章则邮识与可读性并重。其中便有邮政当局焚毁光复、共和邮票时,在余烬中“死里逃生”者流入邮市的故事。这桩轶闻原是来自老邮商口头的传说,无从核查细节的真实,作者便以虚拟的人名,写成一篇不必尽信的章回小说。不料数十年后,有人将它原封不动地抄录了去,扮成真实的史料,闹出了集邮界的笑话。

   由邮商举办定期的通讯拍卖,徐星瑛可称“中国首创”,每期拍品都在900号左右,约有近百人投拍,成效率常在80%以上。寄送每期目录时,还附赠标有拍卖成交价的上期目录。原来,那时的书报印刷都用铅字排版,然后浇成纸型,只要补排一行成交价,添置在原先保存的纸型上,即可方便地加印拍卖结果。这也使这份不仅是“号价对应”,而且还有着拍品具体内容的结果,更具单独的参考价值。由此足见徐星瑛编辑信息的匠心和对印刷工艺的灵活运用。

   1948年的邮票展览连续七天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举行,徐星瑛以“中国邮票通讯拍卖会”名义,独自编辑、出版、发行《上海邮展速报》。这是中国集邮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份日报,16开,正反面印。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有“全部出品详目、珍贵邮票图、会场动态特写、各种统计资料、重要人物照片、邮展幕后新闻、邮票市场指南、邮人轶闻轶事”等内容。记者、编辑、美工、跑印刷厂、发售就徐星瑛一人。

   这时的小徐锋芒毕露,在“三小”中也最为突出。长期的邮商生涯,使他懂得必须将集邮者视为朋友,在赚钱的同时必须做好服务,除了诚信、敬业、友善的精神与态度,还需扎实的邮识。为此,他勤奋钻研、积累邮识,研究版式,从印刷原理入手;研究实寄封,以追溯邮资表为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求闻达,著文多用笔名,因需售邮为商,难以久留珍品,只能多做成全他人的工作,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不喜张扬的处世风格。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他同全上海的挂牌邮商统一划归邮票公司管理,通过邮票公司从事出口业务。

   上海解放之初,某邮商收进东北区通化版毛泽东像票加盖“八一五”四连票,因为未见经传,好多专集解放区票的资深集邮家都未敢认定,独有徐星瑛,率先从直觉和经验判断,认为是真而慨然买下一套。30年后获得准确资料,这的确是一套比较珍罕的区票,徐星瑛鉴定邮票的悟性也在集邮圈内广为传诵。

   日本有两位以收集中国邮票著名的集邮家水原明窗(1924—1993)和古庄昭夫(1931—1996)。因为徐老邮识高超成为他俩最亲密的中国同好,彼此交流信息和邮识。日本人写作的华邮学术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请教了一位中国的老集邮家,他怎么怎么说”,不提姓名,其实指的就是徐星瑛。

   通过与外国集邮家的私人交往,徐星瑛拥有比较丰富的海外资料,比如各大拍卖行的邮票拍卖目录,英文和日文的著名邮刊,他还同一些邮学专著的作者保持着联系,因此年事虽高,知识却是常新的,比如邮票的切削打孔等新工艺由他首先通过《上海集邮》介绍给我国集邮界,而且他还像年轻人那样善于接受新事物,早在1992年,集邮界还很少有人会用电脑时,他却已用这种时髦而高效的工具书写文稿、开具信封。

   他不仅与高层次的集邮家交往,也愿辅导国内或身边的初集邮者或组集新手。他较早研究山东解放区邮资和新中国航空邮资,对这方面的爱好者多有具体的帮助。上海的个别邮政史邮集和青少年专题邮集作者,都曾因他的指点而令邮集增色。他曾在居家附近的大境中学和丽水中学手把手地教小朋友组集,材料、工具,甚至作为素材的邮票和邮政用品全都由他无偿提供。

   他不仅重视早期票、珍罕品,而对所有集邮对象都深有感情,比如近些年来,他同居洽群一起津津有味地研究牡丹图邮资片的广告加印片,还常在邮刊上披露心得。他说,对邮品单纯欣赏美观的画面就太浅显了,要结合历史、地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他80寿辰那年,上海集邮界曾为他和谈佐麟公办寿筵,到场贺客达150多人,因为他对集邮研究永不停息的精神,他被大家赞誉为“邮坛长青树”。

标签:
上一篇:升值的中国小全张    下一篇:邮政副戳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