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邮票离儿童很远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59

   在6月1日为全国的少年儿童发行“儿童节”邮票已成为我国邮政部门的惯例,从2004年以来,随着《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及至今年6月1日《文彦博灌水浮球》邮票的发行,“儿童益智故事”也已形成系列。然而,《文彦博灌水浮球》刚刚面市,无论邮票还是小本票便跌入面值以下,在《行书》、《世博会开幕》、《旅游旅行大会》等大行其道的2010年新邮面前黯然失色,不禁让人联想起近些年“儿童节”邮票的尴尬处境。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才能使“儿童节”邮票“起死回生”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越来越美却乏人问津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行的一系列“儿童节”邮票,我们可以欣慰地发现,无论从选题还是从表现形式、设计手法来说,都有着明显的进步:首先是选题更为广泛,逐渐打破了表现当代儿童幸福生活的窠臼,涉及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和更久远的年代;其次是形式有所创新,如2009年的《祝福祖国》就采用了不干胶小本票的形式;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设计越来越精致,画面美感越来越强烈,以《文彦博灌水浮球》为例,无疑就是一幅清新脱俗的古代“婴戏图”,由民俗专家担纲设计的这套邮票不仅还原了历史上智慧儿童的故事,更让大众在方寸之间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魅力。然而,与这种美感相比,“儿童节”邮票的市场表现却是差强人意,近年来,除了《司马光砸缸》由于小版发行量小而表现稍强之外,另几套邮票都已沦落为“打折一族”,乏人问津。邮商们普遍反映,近年来“儿童节”邮票的销售情况极不理想,是大家争相抛出的“重点对象”,《文彦博灌水浮球》面市没两天价格便跌至面值的7折,《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也大致如此,这就是“儿童节”邮票市场现状的真实写照。

   离孩子还有多远?

   自成系列又有着诸多的表现形式,为何“儿童节”邮票的市场反应却总是不甚理想呢?这固然与邮市大气候不景气、新邮发行量始终居高不下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另一因素则是“儿童节”邮票离孩子们太远。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少年儿童有了更多娱乐的选择,这本身就是对青少年集邮活动的巨大冲击。而“儿童节”邮票的发行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像是为了成年人而发行,其宣传与销售离少年儿童甚远。许多资深的集邮爱好者深情回忆起自己的孩童时代,那时候邮票都能在邮政窗口敞开供应,也经常会有邮政部门送盖销袋票到学校,花花绿绿的方寸世界真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好多人的集邮生涯就是自此开始的。而现在的孩子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学习压力,社会各界乃至家长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集邮对愉悦孩子身心、陶冶孩子情操的重要作用,孩子们自然也就难以体会到集邮所能带来的乐趣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节”邮票的窘境恰恰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生活。“儿童节”邮票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家长,在为孩子欢度节日、购买礼物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考虑一下所费不多却又颇有意义的“儿童节”邮票呢?

   “投其所好”很关键

   也有集邮爱好者认为,“儿童节”邮票固然是越来越美,选题也是越来越丰富,但总感到与现在孩子们的喜好有一定距离,比如孩子们所喜爱的动漫形象,就一直没能在“儿童节”邮票上亮相。反观国外邮政部门,早已顺应潮流,推出了一大批孩子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邮票,既满足了少年儿童们的精神需求,又为邮政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由此可见,“投其所好”是“儿童节”邮票能否获得发行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如果国内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灰太狼”等卡通形象也能走入方寸,相信也会使“儿童节”邮票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更好的销售业绩。因此,在对“儿童节”邮票进行选题评议时,邮政部门倒不妨征询一下儿童问题专家和儿童用品开发商的意见。来源:《江南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