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壮乡之美 再现歌仙神韵——《民间传说——刘三姐》特种邮票设计者吴冠英访谈


91邮票网 2013-02-27 16:34:23 浏览量:373

我(粟兵)与吴冠英的接触,始于2012年5月的北京之行。当时主要跟着领导与他商讨《民间传说——刘三姐》邮票图稿修改及邮品开发的工作,因时间短促,没能向他详细了解这套邮票创作设计的情况。两个月后,他返乡照料病重的母亲,更不便打扰。8月,他回南宁参加邮票首发式期间一直十分忙碌,25日上午,在自治区集邮公司领导的安排下,即将离邕返京的他特地腾出一个小时,在红林大酒店接受了我的专访(以下粟兵简粟,吴冠英简称吴)。

粟:吴老师,《刘三姐》是您设计的第几套邮票?

吴:正式发行的邮票应该算第三套吧。之前受邀参加过生肖牛票和虎票的设计,没有选上。去年的兔票被选上了。今年南美洲苏里南发行的生肖龙票,也是我设计的。前几年上了邮票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虽然是我的作品,但我没有参与邮票设计。明年的蛇票也邀请了我参加设计,希望能幸运入选。

粟:《刘三姐》邮票亮相后,集邮者反映很不错,网络上也有很多好评。邮票首发的时候,大家都排着长队找您签名。

吴:刘三姐是我们几代人的记忆。“文革”后我在梧州地区礼堂做美工,画了三年电影海报,那段时间礼堂经常放《刘三姐》的电影,我几乎场场不落,看了不知多少遍。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的歌,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去年底邮票印制局图稿部找我设计《刘三姐》邮票,我说没问题。现在大家喜欢这套邮票,我也很高兴。

粟: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我们申报选题的时候其实也希望由咱们广西人来画这套邮票。

吴:嗯,可能当时约我也是考虑到我在广西出生长大,在广西工作过,比较熟悉广西吧。

粟:刘三姐的传说因为歌舞剧、电影的广泛传播而脍炙人口。几十年来,众多艺术工作者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刘三姐形象,有戏剧的、影视的,还有绘画、雕塑等美术样式,刘三姐已经由传说人物变成了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具象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留给您的创新空间足够吗?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创作这套邮票的情况?

吴:一套邮票的设计,需要设计者调动生活的积累,还要查阅、研读有关资料,细致深入地了解邮票的主题、内容和背景。接受《刘三姐》邮票设计任务后,邮票印制局图稿部向我转来广西提交的创作参考材料,专家们已经梳理了一个经过论证确定了的版本,我要做的就是忠实基本的故事情节,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设计语言,表现民间传说所具有的浪漫传奇色彩。刘三姐的形象,不应该只是舞台造型、电影角色的简单移植和还原,而应该是能够跟现代人沟通的,符合时代审美表现的人物,要赋予她人性和个性。刘三姐生活的环境在广西,广西山水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翠绿亮丽。邮票采用装饰风格设计,那种明亮、清新的色彩,很适合表现广西美丽的自然风光。

粟:邮票上的刘三姐有一双大大的会说话的眼睛,造型融入了卡通元素,人物塑造和色彩运用感觉很时尚。

吴:刘三姐靓丽聪颖,以歌代言,出口成歌,妙语连珠,是一位山歌奇才。创作时,我有意识地通过这种传神的形象来突出她的灵气,反映出她作为歌仙的气质。传统与现代还是具有审美距离的。现在已经是21世纪,不可能再按照过去的审美趣味去设计人物形象。融入卡通元素是为了增加了人物的现代感,创造视觉吸引,色彩使用的深浅对比、点面对比等是为了加深视觉的层次感。搞设计既要有自己的风格,也不能忽视审美潮流的动向。

粟:这套邮票是用电脑设计的吗?

吴:先是手绘草图,然后再在电脑上对线条进行加工,填色。大的造型定下来后,再对细节进行修改。一个造型的内在外在,都是通过视觉化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我觉得手绘的感觉还是很让人着迷的。当然,在传统的手法上要有现代的画面设计。电脑的线条毕竟光滑度更好,画面也更细致和丰富。

粟:这套邮票有很明显的广西特征。

吴:《刘三姐》是一套广西壮族民间传说邮票,人物服饰要有壮族的特点,人物所处环境也要有广西的地域特点,要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反映广西人情、风貌的作品。不同的设计者处理这个题材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差别只是在审美角度、形象处理方面融入自己的思想。最初对于背景的交代,只是考虑整体的地域形象的符号性,因为广西很多地方都有刘三姐的传说,把刘三姐放到整个广西的大环境里,可以反映出刘三姐故事传播范围广阔,广西处处是歌乡的特点。但最后定稿时,背景图案根据广西反馈回来的意见作了具象化的调整,一些主要的背景景观都能跟现实有所对应。

粟:邮票依据的版本是广西宜州、柳州一带的传说,但我们向邮票印制局图稿部提交的小本票文稿没有点明具体地点,而以“广西壮乡”涵盖,也是出于您之前那样的考虑。

吴:邮票承载有宣传功能,落到实处是可以理解的。设计一套邮票,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领导、专家、集邮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可能所有人都意见一致。把意见提出来是好事,我都尽可能尊重。

粟:我知道您很早就开始学画,也画过不少插画和连环画,这对您设计邮票有什么影响?

吴:我父亲是小学美术老师,学画是受了他的熏陶。小时候我特别迷小人书,迷里头的精彩故事,更迷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动物形象,然后我就自己临摹。正规的艺术学习是从苍梧县文化馆画革命工农兵宣传画开始,后来画电影海报。1978年第二届高考,我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居然考上了。在中央工艺美院,我学的就是插图。80年代我画了好多连环画,90年代初开始转做动画,后来才参与到卡通形象创作中来。连环画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形式,我都喜欢尝试。大量的连环画创作锻炼了我的造型能力,这段经历给我提供了技术基础。连环画、动画实际上也有跟邮票相像的地方,比如说镜头意识。虽然我现在主要做动漫、做卡通,但连环画和插图的情结还是一直在,一直想画。

粟:作为邮票设计者,您怎么看邮票设计?

吴:邮票设计是大众艺术,得大众喜欢,要有群众基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还要经得起内行的品评,用我的老师吴冠中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喜欢,专家鼓掌。”但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再有,邮票只有方寸大小,往里填太多东西是不现实的,这对设计者的概括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粟:现在手机、电脑对邮政通信的冲击很大,很少人还会写信寄信,邮票的基本功能正逐渐淡化。

吴:这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年人们用邮票来寄信时,曾留下过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而且,邮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审美,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

粟:时代在发展,邮票设计也在创新。您怎么看创新?

吴:创新不是凭空来的,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有本土的文化元素,别人才可能认可。要不然,你再怎么创新也没用。我对创新的理解是,每个时代的创新,都要考虑那个时代人的审美观,文化是基础。要理解我们传统的东西是什么,生活形态是什么,思维方式是什么。还有一点就是对生活的观察。现在搞艺术创作普遍不注意观察生活。比如外出采风越来越少,而以前创作都要去采风、写生。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土壤。创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情感注入进去,作品才能鲜活。没有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出来的东西肯定就是抄来抄去。网络发达了,这种倾向就越发明显。

坐在窗前的吴老师面容和蔼,说话慢声细语,没有奥运五环光彩照耀下“福娃之父”的范儿,而更像是一位谦和淡定的学者。他的外表朴实而平凡,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是只要与他交谈,就会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他的心灵是向外打开的,即使只是面对我这个素昧平生的普通集邮者。

人物档案

吴冠英,1955年出生于广西南宁,6岁随父母下放迁往梧州,后在苍梧县就读,中学毕业后先后在苍梧县文化馆、梧州地区礼堂工作,1978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后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书籍装帧专业,1982—1985年任《装饰》杂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美术编辑,1986—1990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设计系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系会议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近年设计的代表作品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原创及主创)、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合合”,《辛卯年》、《民间传说——刘三姐》邮票,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华语动漫金龙奖吉祥物“福龙”等。2007年获“2007年度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首届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漫画杰出贡献奖”,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第三届金龙奖年度动漫榜中榜全球华语动漫杰出贡献奖等。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1981至1985年)绘画创作二等奖,插图《一生》入选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连环画《斯邦舅舅》入选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动画片《学问猫教汉字》1989年获亚洲广播电视联合会少儿节目金奖。作者:粟兵  ——刊于《上海集邮》2013年第1期

标签: